有句俗话叫做“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以至于在跟人沟通或者说服别人的时候,始终坚信,只要我道理正确,哪怕不好听,对方也能接受,毕竟是针对事情本身。
很抱歉,忠言,也需要顺耳,不然无法打动人,那么如何把话说到人心坎上呢?你要明白这三点:
首先,道理与心理的距离
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它是指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警惕心理,也就是心理上的“势力范围”,当这个心理的势力范围被他人侵入,就会引起紧张和反抗。越是陌生人的事物,心理距离越远,也就容易出现反抗。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了很多话跟人沟通,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接受,而是质疑甚至是反抗,就是因为这番话距离他“太远了”,所以要缩短距离。
就像19世纪的伦敦,有个盲人乞丐在街边乞讨,旁边挂着牌子,写着“我什么都看不见”,愿意帮助他的路人寥寥无几。结果当时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路过,在牌子上加了几个字,变成“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立刻就有很多人伸出援手。
这个故事背后传递的信息在于“春天来了”,让一个本来和周围健全路人毫无关系的乞丐,产生了联结,你们都看得见,唯独我看不见。有了这种联结后,人心就有了触动,会感觉难过,自然愿意帮助。
其次,注意力,可以被调度
为什么优秀的销售不会直接跟客户说产品,而是聊家常,比如最近怎么样,去哪里玩了之类的,让他试用一下,而不是立马让客户买。因为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销售与客户之前有陌生感和抵触感。
西方著名演讲学者皮特·马尔斯提出,说话开门见山、直奔出题,往往不是好办法,因为讲者与听者之前存在着一定陌生感。相反,采用迂回的方式一点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听众慢慢地聚焦、收拢目光,这叫做“修建斜坡”,让听众一点点缓冲,一点点接受你说的内容。
《奇葩说》第四季有道辩题是“认真你就输了吗?”在比赛中,陈铭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女儿和爱的暖心又扎心的故事,最后以“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花来”的金句收尾,将现场所有人的心智完全收编了。
想要说服别人,要让对方感受到,这件事情与我有关。
最后,减少说服面积
攻心的核心在于抓住关键,也是认准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做文章,就像触龙说赵太后只针对一个母亲爱孩子的角度来说服,而不是牵扯国家大事。
我们跟人说话的时候,要抓住一个点来说,也就是减少说服面积,而不是面面俱到。当代著名美术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评价事物时,通常有三种角度:功利、道德和审美。有利的不一定道德,道德的不一定符合审美,符合审美的又不一定有利。这就说明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在 说服过程中,不需要处处使力,在不道德地方承认错误,尽可能达成共识缓解矛盾,才能在功利这个角度别开生面,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
人是搭建事与事之间的重要桥梁,我们所有的事情是围绕“人”展开的,有人的存在,就很难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就像马东说的,我们根本不可能脱离“对事”谈“对人”,因为“事”正是来自于人与人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