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演讲口才培训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 运营助手 / 2024-06-19
1606

独居的人一定要多说话,大脑像个沼泽地,我们很容易陷入某个情绪里,本来可能不是个大事,却越陷越深。

网络来源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说这两年深感自己语言功能在退化:

平时交流也没啥问题,可一到开会、面试,这种需要发表观点的场合,就语无伦次,大脑宕机;
看了科普文章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但尝试复述的时候,却说不出个一二三;
更可怕的是,偶尔回听会议录音才发现,原来自己讲话结巴、语速很快、没有重点。真的很羡慕那些能从容表达、有条不紊、逻辑清晰的人啊!

这位朋友的感受不是个例,中国青年报社曾在 2019 年发起过一项社会调查,在两千多名受访者中, 76.5%的人都说感觉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1]。

遇到好笑的事,只会说「哈哈哈」,看到厉害的人,只会说「牛哇!」。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还有一些独居人士会发现,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怎么讲话,表达能力也会变差,容易词不达意、磕磕巴巴。 

这也不是错觉,一项研究探讨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社会隔离对语言行为的影响,发现社会隔离导致了语言懒惰现象(language laziness),即词汇量减少、表达技巧和精确性下降等等[2]。 

可见,语言功能也像是肌肉一样越用越强,用得越少就越退化。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说话、多表达,对于语言功能的训练很有必要。查资料的时候还发现,多说话的好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多说话可以帮你梳理想法……

我们时常会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感受,如果不表达,它们就会混杂在脑子里掰扯不清。

作家E.M.福斯特(E.M. Forster)在他的作品《小说面面观》里写了一句很有趣的格言:「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直到我听见我说的话」[3]

这句格言揭示了一个现象:我们往往是通过说话,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想法还很模糊,但只要试着张嘴说出来,就像从乱麻中扯到了一根线头,想法会随着表达变得越来越清晰。甚至我们会说出一些脑子里还没成型的想法,说出口自己都会有点惊讶,有一种「原来我是这么想的啊」的恍然大悟感。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康奈尔大学社会学教授理查德·斯韦德伯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说话,触及到了自己先前未曾意识到的想法,这个过程具有创造性,帮助我们获得自己在思考时没有注意到的洞见[4]。

所以,一个人苦思冥想也没有灵感的时候,不妨找人聊一聊,创意往往会在聊天的时候才忽然迸发。

把想法转化成语言,也是把隐性知识转向显性知识的过程[5]。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的是是潜意识中所掌握的自动化知识,我们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明确认识,类似于一种「我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个」的状态。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传播的知识,即「我知道自己知道这个」。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把隐性知识给显性化,可以更清晰地知道「我知道什么」、「我的想法和观点是怎样的」,这个过程就像在大脑里挖矿,会找到原先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宝藏。

所以,别总觉得自己没想法、没观点、只会点头说「对对对」了,可能你的想法观点都被藏在潜意识里,没有被显性化,尝试大声说出来吧。

多说话 还可以减少精神内耗……

搜狐CEO张朝阳在一次对谈节目里面强调:独居的人一定要多说话,大脑像个沼泽地,我们很容易陷入某个情绪里,本来可能不是个大事,却越陷越深。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确实,可能原本心情只是有一点点差,一个人闷着情绪就进一步发酵,然后开始反思过去的失败、分析别人的看法、陷入对未来的担忧……直到负面情绪彻底把自己吞噬。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写下来、说出来,都相当于是给不断发酵的情绪捅出一个窟窿,有机会让它们倾倒而出。 

发表于《感情心理学研究》的一篇论文显示,通过写下来的方式表达愤怒,短期内会让人增加愤怒和敌意,但长期(一周后)却改善了他们的失眠和焦虑,参与者在生活满意度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6]。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努力避免表达情绪的人可能会有更差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也因为要花精力去「控制情绪」,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到能量耗竭[7]。 

怪不得在不舒服的社交场合里,哪怕不说话都觉得很累,意志力都损耗在压抑情绪上了,当然很辛苦啊。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而将感受转化为言语,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还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获得对自己新的了解和顿悟,甚至还能帮助人们从痛苦中创造新的意义[8]。 

 或许很多人认为说出来「很矫情」、「小题大做」,但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在有朝一日换种方式卷土重来,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安全基地」,可以是不会评判的朋友,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倾听者。

多说话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人喜欢用「不善言辞」、「嘴笨」来形容自己,其实根据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原理,语言表达能力像是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巨大提升的。 

神经可塑性就像是大脑的健身房,当我们学习新东西或者练习技能时,大脑就开始「锻炼」,神经元会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更强大,他们之间的连接(突触)会变得更加紧密和有效,这样信息传递就会更快更好。 

学习新技能的本质,就是不断重复激活相关的神经元,让他们连接到一起,最终长成一条坚固的链路。

讲话抓不到重点,还总是词穷,有个超简单解决办法!

比如,出租车司机有更大的后海马体来记忆复杂的路线[9];音乐家脑中负责手指控制的皮层区域也会更大[10]。长期的训练改变了大脑结构,来适应特定需求。 

可以说,我们每天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改变大脑。 

在一项针对失语症治疗模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学习从未听过的词汇,参与者需要重复练习,直到完全学会。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大脑,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在学习阶段,大脑里有些地方(比如两边的尾状核和右脑的某些区域)会特别忙碌,这部分的神经元在紧锣密鼓地学新词语。

学过一段时间后,大脑里另一些地方(比如左脑的前中央回和右脑的一些区域)会更加活跃,这部分的神经元在巩固新知。

整个过程,大脑内部像是在完成一场接力赛,群策群力、各司其职。

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原理,让我们充分理解了练习的重要性,乔布斯就曾表达过,他演讲的秘诀就是:练习,大量地练习。

嘴巴练的同时,大脑也在迅速「锻炼」,神经元之间快速生长和连接,逐渐形成坚固的链路,让演讲这件事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毫不费力,大师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就来源于此。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想,说话的好处这么多,可我就是没人说话,普通人也不需要动不动就发表个演讲,怎么办?

没有机会,咱们就创造机会,下面给大家一些实操小方法。

如果你的话不多……

在生活中,刻意练习表达

每天抽出 3-5 分钟时间,打开手机录音,即兴说一段话,可以是总结一天的流水账,也可以复述某篇文章、知识点。
或许前几次大脑会一片空白,别放弃,先把嘴张开随便说点什么。
如果你需要有对话感,可以尝试每天和周围的人分享一个小观点,或讲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练习一段时间后会明显发现表达越来越精炼和流畅。


用朗读替代默读

大声朗读是演讲训练中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提高发音清晰度,帮助我们形成自然的语速和腔调。
日常说话总是不自觉语速过快的人,真心推荐你用朗读替代默读。
而且朗读也能让我们对于阅读内容记得更牢、理解更透,一举两得。


在任何时候自言自语

在有压力和紧张时,自言自语是极好的调节情绪方法,在面对挑战或威胁时,自言自语也可以减少防御性反应,提高对于挑战的适应性。
如果你懒得掏手机录音,手边也没有适合朗读的材料,可以尝试在任何时候自言自语,用说话的方式给自己来个 brain dump(大脑倾倒)。
可以说出你的任何想法、情绪、一会儿要做的事情,可以毫无逻辑,让嘴巴和思维一起发散。

如果你话很多却依旧没有条理……

如果你话也不少,却依旧没有条理,可能是缺乏一些结构化表达的技巧。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在刻意练习的时候辅助表达。 

结论先行,列出论据,辅以细节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公司常用的写作用具,它可以帮助人迅速提炼关键点并清晰表达出来。

在生活中表达观点时,可以借用这个模型:结论先行+列出论据+辅以细节描述

无条理的表达:

这部电影特别好看,演得太好了,画面也特别好看,真的,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太好看了。

有条理的表达:

这部电影特别好看(结论先行);
它的剧情就很吸引人(论据1),是根据一个获奖小说改编的,小说本身就有很高的评价(细节);
而且演员选角非常好(论据2),演员把这个人物彻底演活了,完全就是我看小说时会脑补的样子(细节);
整部电影的视听效果也特别震撼(论据3),用的是最新的CGI技术,一些复杂的场景和特效看起来特别过瘾(细节)。

区分事实、感受和需求 

情绪上头的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牵着走,无法区分事实、感受和需求,很容易说了一堆,对方也不懂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NVC)就非常适用这样的场合,它把原本混杂在一起的事实、情绪、需求给区分清楚,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也能更好地把想法传递出去,被对方理解。

暴力沟通:

你怎么每天都这么晚回来?打你电话你也不接,回个消息就这么难吗?我看你就根本不想回这个家,不想回来你就直说。

非暴力沟通:

你这周的回家时间都比之前要晚了很多,连着两天都是晚上 10 点后才回来的,打你的电话你也没有接过(事实);
每次你很晚回来,我都特别担心,消息也不回一下,我整个人在家都坐立不安(感受);
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以后晚回家可不可以给我发个消息?(需求)。

当然,事实+感受+需求不是要一次性说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在一来一回的对话中逐步进行。 


探讨语言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书籍《语言学的邀请》中说,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底层编码,我们通过语言来组织思想、表达概念和情感,语言也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过程和世界观。 

这种语言和思维的不可分割性,让表达变得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在放弃了表达,实则已经放弃了思考。


本文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专栏介绍
关注“跟亮剑学演说”,定期演讲与口才干货分享~
推荐内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