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和朋友聊天,从职场、生活,聊到“说话”这个话题,于是不约而同地发现,我们平时遇到的瓶颈,比如职场的晋升,和朋友的相处,生活中出现的烦恼,有很大一部分,都和说话有关。
让自己成为一个在别人看来“会说话”的人,这在职场上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的前提,在生活中是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好朋友的前提。
很显然,这点我们都没有做到。原因是,“不会说话”。
这个原因真是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我们俩都曾以为自己算是会说话的,在职场混得还不错,工作上沟通有逻辑,思路清晰。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问题出在——“工作上会沟通”,不代表“会说话”,因为工作上的沟通,对象是事情,为的是把事情搞定。而“会说话”,对象是人,为的是让他人喜欢和自己说话,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喜爱的、受欢迎的人。
然后我们意识到,“学会说话”,这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缺失的一课。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情境里都没有专门的指导。因此,我们很多人都很难意识到,原来“说话”是那么的重要,原来“说话”这件看上去和吃喝拉撒一样平常的行为,也是需要学习的。
01.
“不会说话”的人的八个特点。
不听对方说话,一味地说着自己想说的事。
不管对方说了什么,就是否定、批判对方。
对于对方说的话,字字句句燃起抗拒心。
由上往下看对方,时刻准备开始说教。
在对方说话时打岔,并且追问一些问题。
对方正说得起劲时,就想做总结。
自己提问,却不听别人的回答。
只会附和,反应单调贫乏。
举几个例子—
A:“假期里我刚到加州去玩了一趟……”
B:“疫情那么严重,你干嘛还要出去啊?”
A:“最近《脱口秀大会》里周奇墨的段子真是炸了,我跟你说……”
B:“脱口秀这么无聊低俗,还不如找几部经典电影看看呢。”
A:“我最近真的很烦,领导一直找我茬,我压力好大啊……”
B:“领导找你茬那肯定是你哪里做的不好啊,你得好好反思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A:“如果一个初中生穿越回到新石器时代,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能碾压那个时代的人……”
B:“那是你不知道现在初中生的水平,他们回去了,只能当个神棍。”
A:“我最近工作特别辛苦,每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B:“这有什么辛苦的,我当年经常这样。”
如果你是A,什么感觉?原本兴致勃勃想要聊天,是不是立马像被噎住了似的,没有了继续说下去的欲望?
看B说的话,有错吗?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从纯逻辑上来看,都是“对”的。但就是这些看上去“对”的话,会让聊天戛然而止,会让朋友离我们远去。
经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下,就是这么说话的。而且大多数是无意识的,还觉得自己说的很“对”。
02.
问题出在哪?
这八个说话的问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对话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只在乎自己的兴趣,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只想说自己要说的话。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说话的对象是这样的风格,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
而那些会聊天的人,往往会给对方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被“爱”着的。
原来,说话这件事情,是要带着“爱”的。
要成为一个在被人看来会说话的人,一定要拿出心里的那份爱。
会说话的人和不会说话的人,很大的一个差别,不在于口才,而在于心里的那份爱,愿不愿意拿出来给到对方。
如果不愿意,那我们学到的一切话术,都只是技术层面的拙劣模仿,很容易被对方看破,就像《围城》里说的:“一切伪装的假情假意都不能继续持久而不露破绽。”
如果愿意,我们整个思考、说话的方式都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所有的方法,都不再是刻意为之,而是基于“爱”的出发点,自然的反应。
03.
这个转变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道”。从这个“道”,就能推演出“术”,也就是一系列的方法。
一,常会将这五类语句挂在嘴边:关心、励志、帮助、祝福、感谢。
二,越常将赞美挂在嘴边,找到对方的优点,由衷地称赞对方。
三,在聊天时,持续地让对方感受到“我有在听你说话”。
四,专注于说话这件事本身,避免“心不在焉”这个沟通的大敌。
五,用“肯定句型”取代“否定句型”,展现出你的善意。
六,坦白承认自己的不解之处,诚心发问。
如果观察自己生活中那些人缘好的人们,你会发现他们在说话时大都有以上这些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方法当成方法,那做起来会觉得很累,也会怀疑自己是个虚伪的人。
而如果我们真的把对话中的重心从“我”转为“你”,以关心和爱的方式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就毫无违和感了。
04.
再来看两个常见的对话场景。
第一,当对方情绪激动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朋友向我们激动地抱怨上司、朋友、家人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会去劝他们——“别想那么多啦”,“想开点”,“你自己别生气就好了啊”,“你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啊”……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更生气,或者下次干脆就不找我们倾诉了?
如果你发自内心为对方着想,就得先完全接受他激动的情绪。不要评判对方是对是错,重要的是先让人看见你无条件支持的态度。无论多么想否定或劝诫对方,一定要忍耐,别说话,并且坚定地表现出“我是最懂你的”。
这个方法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如果没有对对方很深的“爱”,事到临头时是做不出来的。
只有真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TA的情绪,我们才会感受到,抱怨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客观正确的评判,只是希望有人能理解TA的心情——要是有人能默默地让我们发泄情绪,你一定会觉得他很爱你。
我们也该做这样的人啊。
第二,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办?
情侣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争论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被情绪牵着走,出言责备对方,说话保护自己。
原本想解决问题的“对话”,演变成了发泄情绪、攻击对方的吵架。
生气想责备对方时,先回想你“原先的目的”是什么。
刚开始对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解决某个问题来着?情绪的宣泄,不仅没解决原来的问题,还创造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南辕北辙了?
争吵的时候,是不是早就把“爱对方”的原则抛在了脑后,回到了“自我”的状态中,让自己重新成为了那个不被喜爱的人?
就算在争吵中吵“赢”了,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输”了的对方伤心欲绝,还会接受你的观点吗?
这些问题,当我们情绪上来的时候,是不会去想的。怒火一上头,什么逻辑啊,理性啊都不知被扔到哪儿去了。
所以只有在平时,早早地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早做准备,才有可能在有情绪的时候,有那么一点机会让自己想起来——之前我“算过账”,这样做不合适,还是控制下情绪吧。
05.
最后再说一个常见的盲点。
之前以为说话就是嘴巴说而已,重要的是内容。”受到说话内容影响的只占 7%;讲话的语调或速度快慢等听觉信息占 38%;表情、动作等视觉信息则占 55%。”
原来说话不只是嘴巴在说,眼神、表情、态度、肢体动作都在表达。说话时的傲慢、虚伪、不屑等等,都会通过这些语言之外的部分传递给到对方,让对方失去和自己对话的兴趣。
书里诸如此类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实说话也是值得“活到老,学到老”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好口才,也没有人生来说话就讨人喜欢,都是靠“用心”,靠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靠对自己的“狠劲”,让自己有离开说话的“舒适区”的勇气。
李诞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里反复说,人人都有说5分钟脱口秀的能力。
同样的,人人都能拥有“好好说话”的能力。这个能力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将会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