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演讲口才培训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 运营助手 / 2023-04-15
2319

想要克服“委屈失语症”,有一个小方法叫作“内心戏码外化”。终有一天,当我们外化得足够多,当我们开始看见了自己,也许那些委屈就能够通过嘴巴表达。

妙黛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在网上看到一个“全国统一道歉方式”:

父母和孩子吵架后,父母的道歉方式就是一句“吃饭了”。

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好像家里被人装了摄像头。更神奇的是,在评论区,网友还给出了一个“全国统一表达委屈的方式”。

那就是——干吃米饭,不抬头。

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口菜都不吃,筷子打死也不伸出去,用无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像这种受了委屈之后用沉默表达,哪怕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也一句话都不说,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不仅是和父母之间,包括和爱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也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不说话的时候,并不是没话说,而是把话都变成了内心戏。

表面上是沉默的,内心却早已演完了一部《甄嬛传》,把所有的情绪都藏在了沉默里。

反正,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
反正,说了会显得自己矫情;
反正,说了反而可能吵起来;
反正,张开嘴也不知说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图/《黑暗荣耀》剧照

委屈的时候不想说话,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咽下去,是很多人都有的“委屈失语症”。


01 | 沉默,是无声的还击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乔三丽就是一个很内向的女孩,遇到任何事都习惯藏在心里。小时候她遇到一个怪叔叔,他总是找各种理由支开她妹妹,然后对她动手动脚的。她不敢说出来,怕说出来爸爸不信,怕说出来哥哥会找人打架,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着

长大后,这段经历成了她的阴影。在遇到心仪的男生后,那段经历依然萦绕着她。

有一次男生想要抱抱她,她尖叫了一声,惊慌地跑开了。她拒绝了那个男孩,不管对方怎么追问,她都无法开口说出自己的创伤与疏离。所有的委屈,都化成了无声的叹息。

沉默,成了不让别人看透她的保护伞。只要不说出来,就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不堪”。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图/《乔家的儿女》里的乔三丽

我们习惯了把沉默当成一种防御机制,习惯了用无声的方式保护自己。

不说话,可能是因为“不敢说话”。

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不被爱;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被嘲笑;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被看穿。我们用沉默保护着自己,同时,也用沉默惩罚着别人。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往往认为脾气最大的、声音最高的那个人是错的。而乖巧安静,连话都没有说一句的那个人,是没有做错什么的。

但是实际上,无声并不代表没有情绪,无声可能是最大的愤怒。我们用无声避免与他人发生争吵,同时也让对方无计可施。

就像乔三丽用她的无声向对方呐喊:我有我的痛苦,你们为什么看不见我的无助?

在这场对决中,越是主动想要表达的那一个,越是处于下风。他们着急,他们迫切,他们渴望沟通。而沉默的一方,用无声来表达愤怒,来获取关注,来赢得道德感,来制造不确定感。

越委屈越不想说话,是因为越委屈越想被听见,被看见。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图/《围栏》剧照


02 | 不想说话,是防止自己被听见


我曾经也是一个在争吵中不喜欢说话的人。虽然我不解释,但是我也很讨厌被人误会。如果与别人发生了分歧,我会冷着脸,充满委屈的眼神,然后一言不发。

别人总是会说,你说啊,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啊。

而那些我想要说出的话,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卡在嗓子眼,只要一张嘴,石头可能就变成伤人的武器,我的眼泪也会决堤。

后来,我细细觉察过彼时的自己,为什么无法表达,为什么无法言说?

因为说话与沟通,意味着关系层面的索取。

当我们受了委屈的时候,我们用不说话的方式,防止自己被听见,防止自己影响他人。因为如果说出来,我们就会消耗别人的情绪,就像在夺取别人的情感。这些感受,无疑会刺激起我们的内疚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贪婪的,害怕自己被讨厌。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图/Pexels

受委屈的时候不说话,是防止自己被听见,防止自己的心声打扰到别人。

就像我曾经一言不发的样子,明明心里有很多话,明明有很多委屈,但是一句话都不说出来。

除了在用沉默占据道德感,我也是在害怕。

怕自己说出了心声后,反而被狠狠攻击;怕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后,依然不被接纳;怕表明自己的真心后,会占有别人太多的情感。

比如,乔三丽如果真的跟父亲、哥哥、男友都讲出了自己的创伤,她可能会面临更多未知的情绪。

父亲可能会怪她小小年纪就会“勾引”人;哥哥可能会从此对她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刺痛她;男友可能会嫌弃她,也可能会像哥哥一样,要付出更多的情绪来守护她的创伤。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她不愿意去面对的陌生感。

相比之下,把委屈吞到肚子里,不让自己被听见,才是她熟悉的感觉。

不说话,是不想说,也是不敢说。


03 |“说了也没人懂”,是最深的绝望


“委屈失语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假设。

在说话之前,他们就已经默认自己是被讨厌的、不被接纳的,说出来的话是不被理解的。

这种负面的“心理预期”,往往是童年时期的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听话乖巧,尤其是把委屈藏起来的时候,会换来“懂事”的赞美。

藏起委屈,切断关系,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他也就不再相信自己会被回应。

更可怕的是,我们也不敢再去重新建立关系。

长大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童年的那种羞耻、尴尬、无助的感觉迎面而来。

我们很难让自己重燃希望,很难接纳自己对关系的渴望。

闭上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的确,一直在防御、紧紧关闭自己,会让自己感受到安全。但是,同时也会封闭自己的情绪,让真实的自己无法流动出去。

外面的情感进不来,我们的情感出不去。

其实,我们现在的“委屈失语症”是在守护过去的内在小孩。

过去的那个小孩的确脆弱,的确无助,的确很容易被欺负,可是,现在的我们早就不再是那个小孩。

过去的环境,可能让我们充满不安,但现在的环境,很可能是安全的。

我们已经长大,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除了自己。

为什么有的人一吵架就沉默?

图/《千寻小姐》剧照

想要克服“委屈失语症”,有一个小方法叫作“内心戏码外化”。

下一次当我们委屈的时候,可以试着捕捉自己内心的声音,把内心的那些话,那些委屈都记录下来。

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写在本上,或者记录在手机上。把潜意识的思维意识化,把内心的想法慢慢外化。 

终有一天,当我们外化得足够多,当我们开始看见了自己,也许那些委屈就能够通过嘴巴表达。

哪怕无法遇到那个足够安全的人,至少,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懂得了真实的自己。

委屈了就该说出来,伤心了就该哭出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

专栏介绍
关注“跟亮剑学演说”,定期演讲与口才干货分享~
推荐内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