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年轻时候去了聚会之后只能傻站着看别人聊的热火朝天,而独自尴尬到脚丫子抠出三室一厅的你,随着年纪渐长,也会开始自然热络同陌生人聊起来。
与其说这是年纪大了性格也变外向了的结果,倒不如说,内向如你,越来越擅长在适合的时间打开你的“社会化开关”,嘟的一声,按下“外向模式ON”,无缝熟练切换你的独处和社交面具。
在我们这个过份强调自我的时代,尊重我们自身的个性当然很重要,就比如《内向不好吗》这本书里,南仁淑问出的这句,“把外向当成是全社会认同的价值,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假装外向,是一种社会暴力。”
当然不需要谁来界定外向比内向好这种无稽之谈,但相比起梗着脖子跳着脚跟别人对喊,我就是内向怎么了?我就是一丁点都不想改变自己怎么了?倒不如先搞明白自己的优劣势,然后偶尔从自己的舒适圈跳出来,在自己能保持舒适的前提下,做一些小小让步和接纳更好一些,不是吗?
《内向不好吗》这本书,不是因为说出了多么高深的道理,和给出了多么艰难的改变自己的建议。而是,因为作者自己也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所以对同样内向的人的遭遇,深有共鸣。
比如,她也特别惧怕理发店的Tony老师太过能聊,让她倍感压力。比如,她也只喜欢最多四个人的聚会,否则就会因为要同时关照很多人的情绪而不堪其扰。比如,她也很怕处理同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选择了靠写东西为生的自由职业者。
但她在书里也举了内向者的成功例子,比如安迪·沃霍尔,少时超级内向且不太交友,但不妨碍他成为了结合艺术与流行的波普艺术创始人。比如皇后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周遭的亲朋好友,都证明说他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但不妨碍他能自在地在舞台上穿梭,带动数万名观众的情绪。
所以,用各种测试证明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无需太过执着自己的天生个性,而不愿意做出任何调整和妥协。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做原本的我,但也可以不断修正,做比昨天更好一点的我!